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官网欢迎您![登录],新用户?[请注册]
当前时间:
学会茶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会茶座 - 学会茶座
王江雨:WTO Public Forum 2009散记
[ 浏览点击:341 ] [ 发布时间:2015-03-19 ] 字体:[ ] [ 返回 ]

fufu2008年9月28-30日,应邀参加了在日内瓦WTO总部举行的WTO Public Forum 2009.这是WTO自身举办的******规模的学术会议,也是WTO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和人士的对话。会议的组织方式是,WTO确定主题后,将论坛“分包”给世界各地的非政府学术机构和智库,以及其他国际机构承办,当然WTO的某些机构也承办某些论坛。今年总共有44场分论坛,组织者就有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欧洲商会(Businesseurope)、加拿大的南北研究所(North-South Institute)、German Marshall Fund等等。今年的主题是Global Problems,Global Solutions: Towards Better Global Governance. 与古今中外所有的大会一样,题目大而空泛,单看题目恐怕有点不知所云,但具体议题其实无非就是WTO自身的体制建设、多边回合谈判、农业问题、发展中国家贸易问题、贸易救济措施、保护主义、环境问题等等等等。会议具体议程见此。眼下没有时间记述整个过程,只能东拉西扯不成体系地记下一些能忆起的场面和感受。
我参加的论坛题目是“The BRICs at the Doha Round: Comparing Crisis-born Agendas and Strategies",属44个论坛中的第5场,由North-South Institute 和 German Marshall Fund 共同组织(前者承办活动,后者出钱)。看题目就是个很俗气的关于“金砖四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立场的题目,但实际上主讲人只有三位:来自印度的美丽女士Swapna Nair,来自巴西的英俊绅士Saulo Noriega, 以及来自中国的我老人家。俄罗斯代表呢?没来。据内幕消息说是因为金主German Marshall Fund嫌人家俄国还不是WTO的正式成员。哎,万恶的资本家啊。
会议的议程基本上被欧美人士所主导,亚洲面孔不多(甚至都没有什么日本人),这恐怕也是目前国际关系的现实,但在WTO的大型活动中表现的太明显了。语言不见得是主要问题,因为欧洲人比美国人的风头还盛。我的粗略感觉是,WTO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欧洲人控制的,美国人在其机构运作方面的影响不如欧洲人,但是在贸易谈判议程上可能美国作用******。
参加会议的有1000多人,能够发言的约100多人。在会上作发言的中国人总共有五位,即中国驻世贸组织大使孙振宇,公使张向晨,现在OECD工作的Bo Meng,我老人家,以及主持第一场论坛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芮成刚。这个大会请臭名昭著的CCTV的人来主持倒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说明芮成刚本人的国际知名度。芮成刚倒是相当不错,英语很好,在这种大场合很镇定,把自己想说的话表述的很清楚,很主动替中国讲话,并暗示性地反美。
我发言的一场和孙振宇大使时间冲突,没有听到他发言。第三天本应是孙大使再参加一个论坛,却因有事让张向晨公使代为发言。张公使以前任商务部世贸司司长的时候我曾因为为商务部做一个自由贸易协定的课题见过他。我觉得张讲的还不错,很有内容,比很多老外的大话套话强多了,至少我听到了自己想听到的东西。英语也很好。不过在很多老外看来,中国官员不管水平如何,态度多多少少有些生硬。有些话换种说法,可能效果会有不同。不过我很厌恶有些自命清高的国内外的“观察家”张口闭口所谓的中国人及中国官员表现让人失望的自恋说法。持这种态度的观察家们至少应该好好查找和阅读一下WTO公开记录中中国代表就无数谈判议题的几百次发言以及商务部网站上的各个立场性文件,并和有关官员谈谈。我个人的感觉是,就国际贸易法律相关的问题而言,中国官员的素质总体上是高于国内的学者。
WTO上诉机构的主席David Unterhalter和我住在同一家宾馆,吃早餐时曾是邻座。南非白人,标准英式口音,说话稳重,颇具绅士风度。此公在第16场论坛上大谈特谈上诉机构和国际 “法治”(rule of law)的关系,立刻受到来自其南非本国的一位黑人议员的质疑,说他讲的法治太具形式主义,不讲实质正义(substantive justice),对发展中国家口惠而实不至,没有意义。这个插曲颇有意思,多多少少反映了南非国内的“阶级斗争”。不过记起来第一场论坛(就是芮成刚主持的那场)出现的南非前总统姆贝基(Thabo Mbeki)到是个很有风度的老黑人,面相慈祥与庄严兼备。
三天会议很多人第三天没开完就走了,我是坚持到了最后一场,听了下午的关于发展中国家特别待遇问题的论坛。主讲者有Bernard Hoekman,Thomas Cottier, Peter Tulloch,以及一位我未能记住名字的(可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黑人兄弟(该人亦曾在WTO秘书处任职)。前三位都是国际贸易学界名人。主持人Hannes Schloemann是德国律师,主持相当有功力。一点感想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的讲坛,竟然没有一名真正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而欧美精英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发展问题的蔑视(比如演讲者一致认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没有必要),亦颇为令人齿冷。
今年得到非常大的重视的是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与贸易关系问题,几乎无处不谈。一叶知秋,有心人应当注意。毫无疑问,以影响气候变化为由对贸易进行限制,具有道义上的制高点,也未必违反WTO的法律,几乎肯定会成为新的贸易保护手段。
日内瓦的夏天气候近乎理想,不冷不热,空气好到了年轻一代中国人恐怕无法想象的程度(像我这样的老人家们幼时毕竟经历过工业化之前的纯净时代)。但物价奇贵,近乎荒谬。如在餐馆,普通一份菜需要30瑞郎左右,约合人民币200元,这在中国可供若干人聚餐,在香港新加坡也可点三到四份同质同量的菜肴了。
会后借道法国去了一趟勃朗峰(Mont Blanc),是我首次登上这么高的雪山,壮观险峻,大开眼界。


                                                                         (来源:作者新浪博客;作者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Copyright © 2014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厦门大学法学院C603  [闽ICP备15025645号]